11日早上8点多,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小胡在食堂刷饭卡的时候,发现卡上又多了216.03元,不禁会心一笑。
“每月都是这么多,而且总在钱要用完的时候到账,算下来一年已经给我2000多元了。”小胡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每月仅能给他700元的生活费。
以前,小胡会和同学说,自己是北方人,所以喜欢吃面,但他经常吃食堂最便宜的雪菜豇豆面,每份只要4元钱。“我也经常不吃早饭,并不是为了减肥,少吃一顿没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嘛。”
现在,卡里每月多出这200多元,小胡不必在吃饭时“精打细算”了。这学期,小胡又被学校勤工助学岗录用,他在工作中发现,原来学校一直在给包括他在内的493名学生默默充饭卡。
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虎告诉记者,“暖心饭卡”不需要学生主动申请,也不公示名单,后台打款只看学号不看姓名,学校和学生之间处于“双盲”状态。“小胡主动找到我们表达谢意,大家才从充值机两头‘见了面’。”他说。
“我们学校特暖心。”小胡腼腆地说,“无意中发现学校做的这件事,我真的很感激,今年又有了勤工助学金,就不需要向家里要钱了。”
“要让困难学生有尊严地吃饱吃好。”王虎介绍,学校从大数据当中精准筛选困难学生群体,对月消费不足720元的部分进行差额补贴,直接打到学生饭卡中。三年来,“暖心饭卡”已发放补助款28批次,共支出173.4万元,帮扶学生8919人次。
今年,江苏省教育、财政等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应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核心就是一句话,好事要办好。”王虎说,“能顾及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认为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