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飞跃山海,只为与你相遇

2020-04-13 16:39:28    来源:中国微记录    

——《萧红的绝世飘零》简评

【摘要】萧红作为一位自身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女作家,在创作生命力最繁盛的时期骤然长逝,引得众人无限唏嘘,其身后留下无数的谜团由此引发后人大量的分析与猜测。人们对她惊人的创作才华,颠沛流离的一生以及凄美悲情的情感往事充满好奇心理,所以这位早逝的天才作家身后传记的数量也是十分惊人,近一百种传记对她几乎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细心解读。本文主要介绍并简析95后青年女作家石若轩的萧红传记-《心怀所爱,无畏山海:萧红的绝世飘零》里,以萧红为核心,对女性意识的阐述。

16390168635286661_7.jpg

以情探情,将萧红生活化

根据《萧红年谱长编》的作者袁培力先生的收集整理,截止到2019年,萧红的传记以及传记衍生作品可达至110本。这些传记作者力求寻找全新的视角重新构建萧红的三十一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塑造出来的萧红形象大概可分为四种:女战士,女作家、女神,甚至还有极其反面的女性形象。

骆宾基版的萧红传记中,萧红的形象是铁骨铮铮的女战士,身怀革命理想,但是遇人不淑。骆版的传记因为出版时间较早,加上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影响范围较广。而后的传记作品中,作者塑造的萧红形象均是女作家与才女的形象。2014年,因为萧红相关影视作品的热映,一种新的形象开始大行其道,那便是将萧红无限热捧的“女神形象”。读者在作者们华丽精美的文笔中被民国烟云浩荡的文艺气氛所感染,萧红被演绎成了无病呻吟的文艺女青年。这类作品呈现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读者忽略了萧红的本质属性,什么是萧红的基础?无疑是笔墨,无疑是创作。

总之,无论是战士还是作家等形象,众说纷纭,令人心驰神往。石若轩著作此书时值23岁,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于千万人里刻板的框架下,如周邦彦书写宋词一般,用有涯的时间,无限的思考,字字皆幸苦,描绘萧红另一面人生。她的表达领域十分明确:献给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群体,可赞可叹,可歌可泣。

这种表达定位与创作风格无疑呈现出萧红传记的一种全新的形象-女学生。在石若轩版的萧红传记中,萧红的情感经历依然是作为表达的主要阵地,并且列出单独一卷以善意的目光分析了萧红与她生命中的男性们。以情探情,却不仅仅是爱情,石若轩以女学生的视角重建了同样处在求学阶段的女学生萧红的心灵结构变化历程。

将萧红作为女学生的形象分析解读,可以说是填补了萧红传记中形象的小空白。

以心入境,当代文学青年的多维思索

萧红研究学者,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君教授评价道:“石若轩以令人感动的同理心,细腻知解萧红与生命中那些男性的关系,有理有据,不妄下断语,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富有启悟性。”

这段评价的文字有一个核心词-同理心,笔者对此也十分认同。作者石若轩在解读萧红的文字中,随处可见温情涌动的同情心,她的目光善意而不失犀利。在对比石若轩版的张爱玲传记中,她的笔调温婉而凄凉,率真而不失睿智,仿佛越过时空,以文字的痛苦与悲悯战胜生命之痛,奠定了此书文字气氛。

石若轩版的张爱玲传记,融合着个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但是对比《心怀所爱,无畏山海:萧红的绝世飘零》来看,石若轩的创作心境则有所平和之意。这也切合了本部传记所要传达成长与青春,逆风与信仰的隐含主题。

从石若轩所解读的萧红的女学生形象可以看出当代文学青年在成长道路中遇到的纠结与和解。纠结因何而产生,如何解决?内在的灵魂与外在的环境如何握手言和,这些都是石若轩版萧红传为我们提供的些许思考。

敬畏史实,试问命运的多种可能性

石若轩版萧红传的表达中,一个关键词全程围绕,那便是选择。萧红短暂的一生几乎在不停地做选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后人无疑都说萧红一生都在做错误的选择,但是作者石若轩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直接解释,也没有愤世嫉俗地向众人解释萧红的行为,而是作为一种暗线全程穿插在了文字中。

整部《萧红的绝世飘零》都在回答这个问题,石若轩说萧红可能是民国才女作家中离我们普通读者最近的一位,她的经历对比我们当下的生活,无论是何种年龄段以及怎样的社会角色,好像都可以在萧红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们怎么会预知选择的正确与错误,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

石若轩版的萧红传,文采翩然纸上,作为23岁的女性作者,在女性命运思考中与萧红找到情景共鸣,也算作一种别样的传承。同时作为依然处于成长阶段的年轻作家,石若轩通过这一次对萧红的解读,在创作体裁的摇摆不定中,也许找到了一种归宿。

飞跃山海,只为与你相遇

抹去灰尘见本真,穿过迷雾遇光明。石若轩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对传主萧红的生平与人际交往的叙述中,于无数历史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其本真。仿佛在一个月隐星沉的夜晚,萧红本人在我们的眼前一字一句的倾诉关于她别样的传奇。风雨千声、山水万重,石若轩的字里行间层层起舞着冲动与深沉。

作家在这部书中对一些谜一般的过往做了自己的分析,比如:汪恩甲的消失之谜,端木蕻良先行去重庆之谜,萧红与骆宾基的交往之谜等,重庆诗人张远伦曾评价道:“石版萧红尝试从人的基本情感和判断的角度(而非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是很有人情味的解读,而且可能更符合逻辑。”

文学创作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石若轩成功的飞跃山海,遇见一位“属于”她的萧红。值得一提的是,石版的萧红传记在创作过程中,与多位学者前辈的互动交流成就了另一番世间的温情。


[责任编辑:晓新]
内容页广告2
3
内容4
内容5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箱:chinaweijilu@163.com    电话:185113491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6

Copyright© 2016 WeiJiLu.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