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的城市公园建设实践与创新

2024-11-26 20:02:44    来源:长治市中医医院    

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的城市公园建设实践与创新

 

申报单位:长治市中医医院

联系人:秦瑜

 

【摘要】本文介绍了长治市依托其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开展中医药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的过程、方法及成效。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该项目不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吸引力。项目强调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的结合,以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城市公园, 文化传承, 公共健康, 长治

一、 背景情况 

在太行山下,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山西长治。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一份传承千年的宝贵财富:中医药文化。长治,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春秋时期《范子计然》中对人参的记载;从扁鹊、葛洪等古代名医的行医实践,到宋铨、师怀堂等医学大家的医术传承,一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土。

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自然的治愈力量。这里不仅出产了被誉为上品的人参,还有党参、黄芪等珍贵药材,其品质和疗效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并在现代得到了科学认证和品牌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长治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建设“中国康养福地”,并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体验。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正是这一战略部署下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设计

1.文化梳理:为了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完美结合。项目初期,组织了文史专家、中医药专家、中医药企业、自媒体、文化爱好者组成的小组,对本地区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遴选专业的景观设计师和文案策划师共同参与设计工作。

2.分区规划:基于现有公园的基础条件,将整个园区分为北园(药理园)和南园(医理展示园)。北园以种植各类药用植物为主,重点展示中药的自然之美及其应用;南园则侧重于中医理论知识的传播,通过模型、图文等方式向公众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两园区之间的桥下通道,打造一条文化长廊,用于展示有关中医药的重要历史事件、名人典故等,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3.生态友好型设计: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公园内增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渗透铺装材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减少了暴雨期间的城市排水压力。

4.植物配置优化: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本地物种作为主要中草药绿化植被,同时引入部分具有药用价值的不同色系的植物构建四季有景的疗愈景观。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品种,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5.互动教育设施规划: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精心设计,设置了妙趣横生的中草药模拟药柜、药食谱互动区等,让市民可以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这个互动区域,市民翻转养生方框,看到由长治市中医医院名医工作室推出的四季养生药食同源药膳处方,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体质特征,在不同的节气选择不同的药膳处方。

(二)组织实施:

市委市政府牵头调度召集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行政审批局、园林中心、市政管理中心、管道管理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此项工作。责长治市中医医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发改委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开通审批流程,卫健委负责组织工作专班,园林中心配合做好树木移植、市政管理中心、河道管理中心配合做好实施工作,财政局做好资金拨付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在市中医医院多次召开项目推动会议,克服了审批流程繁琐、资金拨付延迟、部门间协调困难、施工技术难题、文化落地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

(三)困难突破:在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文化自信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下,将长治市碎片化的文化脉络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既通俗可及又具有本土原创概念的公园,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1.文化碎片的整合

长治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点和个人记忆中,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展示。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地方文史专家、中医药学者组成的专项小组,对长治市的中医药文化进行梳理。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口述历史等方式,收集并整理出完整的文化脉络。提炼出了能够代表长治中医药文化主题的核心价值。例如,以“神农尝草”“卢医救民”“葛洪练道”“上党人参”等经典故事为线索,构建公园的主题框架。

2.本土原创概念的打造。长治市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在此 “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启了中华医药的先河。这一传说不仅赋予长治中医药文化的神秘色彩,更为当地人民对中医药的信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有了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提出提出长治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起源地的概念,并以“镌刻中国中医药文化正脉,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为核心理念,立足长治市千年的悠久历史,立足中医药千年的传承和立足长治市的现代发展,打造聚焦长治、专属长治的全省首个中医药文化公园。

三、实施成效

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自2024年9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市民打卡健身的又一好去处,也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一步一景皆有特色,每一处景别的设置彰显了长治市中医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   

(一) 服务市民的休闲公园

1.多功能生态友好的空间。中医药文化公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中草药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还配备了多个休息区、健身区和互动区,满足了不同年龄层市民的休闲需求。此外,公园采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透水铺装材料,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城市内涝的风险。这种生态友好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环境质量,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休闲场所。

2.社区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在中秋假期,长治市中医医院在公园举办了一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吸引了21家事业单位、9家参展企业和13家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数千名市民踊跃参加,15家媒体的广泛宣发使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随后,在国庆节和重阳节期间,医院、社区、学校联合,以中医药文化公园为载体,为市民推出了一场场别出心裁的中医“养生局”。通过花识草辨药材、中草药创意绘画、八段锦现场教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中医文化精华送到市民身边,既增强了广大市民的中医养生保健理念,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二)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口

1.文化展示:公园内设有18个小景观,通过雕塑、手绘、展板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药的历史沿革、名医事迹和经典故事。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如模拟药柜、草药博物馆等,让市民亲身体验中医药的魅力。这些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

2.教育功能: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它强调“医乃仁术”。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和认知论,可以拓展到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长治市中医医院是10多所院校的教学医院,承接长治医学院5个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公园通过图文等形式展示和宣传历代医家的故事、名言等能引导医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倡导“大医精诚”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

(三)展示中医院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阵地

1.专业支持:长治市中医医院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公园规划、中医药文化收集、景别布展等方面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公园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也有医院负责,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公园中医药文化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还能提升公园的专业建设水平。

2社会责任: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公园的作用,医院的省级名老中医还不定期在此义诊,为市民群众提供周到的健康服务。

四、经验启示

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作为一项富有远见的惠民工程,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但文化建设还需要久久为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才有让平台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1.为了持续完善文化内涵建设,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总结和复盘,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利用自然元素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如药用植物的布局和具有文化意义的雕塑、绘画等景观小品,来有效地传达中医药的文化精髓。

2.持续推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采用现代表达方式和触达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同时,通过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游客参与度,确保公园的社会影响力和活力。

城市公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本土原创概念的打造、生态友好型设计的应用,以及社区参与和互动体验的重视,都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因素。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的建设与运营,见证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个项目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而且通过整合和展示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健康意识。同时,它也展示了长治市中医医院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社会责任担当方面的重要角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公园的文化内容和活动形式,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成为长治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地标。


[责任编辑:曹炜君]
内容页广告2
3
内容4
内容5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箱:chinaweijilu@163.com    电话:185113491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6

Copyright© 2016 WeiJiLu.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