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四川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在雅安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县委组织部及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县委组织部“12244”工作思路为统领,紧紧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将光明村农民夜校打造成政策宣讲、文明新风传承、实用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
打牢基础,提升质量
整合优秀人员,充实师资力量。一是协调县级部门人员,建立专业教学队伍。通过县委农工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组建成一支含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农机知识、脱贫政策、日常知识、种植技术、民主议事等7大类专业教师,为全村558名村民提供“菜单式”教学服务;二是聘请专业机构老师,建立实践教学队伍。针对全村产业发展特点,提高广大村民教学实践能力,从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宗富果业、夹金山逢春麝业等专业机构聘请10名专业教师,指导光明村特色产业发展基地藤椒、桑树种植技术培训,有效提升村民学用转换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基地生产效益;三是发掘本土特色人才,建立特色教学队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化筑魂”这个中心,以弘扬外郎坪文化、传承土司文化、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心组建一支含5名教师且具有光明村特色的特色教学队伍,在挖掘光明村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光明村历史文化传承、服务光明村文化发展壮大、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整合各类资源,建强教学阵地。该地通过改建闲置教室,整合公共电影放映点、百姓大讲堂以及党员活动中心的设施设备,组建成占地面积80余平方可同时容纳100余人标准化培训教室。通过整合第一书记资金,争取市直机关工委、县委组织部大力支持,指导完成相关制度制定和上墙工作,实现夜校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着力“两创”,规范管理
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立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员、教师、学员职责,着力提升“农民夜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建立积分考核制度。坚持“考教”与“考学”相结合,对夜校教师和参训学员实行积分管理。对授课老师授课质量进行测评、授课学时累积计分,每年结合得分情况评选“优秀教师”,给予表扬奖励。对参训学员按学习次数、参学质量及学用转换进行量化积分,表现优秀者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培养、优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先作为评优选先对象推荐,同时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充分利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走家串户等机会,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知识需求、技能需求,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教学计划,并通过采取印发通知发联络员宣传,张贴告示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村广播通知等方式进行预告认真听取并接受群众的意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方式,切实满足群众需求。
创新登记模式,提升参学热情。根据光明村实际情况,设计制作成《光明村农民夜校培训证》,并采取课前登记参学情况,课中记录学习情况,课后公示积分情况,做到学校统一整理公示,学员相互监督管理的新格局。新制度实施以来,光明村农民夜校实现全村农户参学率57%,学习激情日益高涨。
办好四类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聚焦理论培训,办好常规课堂。一是加强干部能力提升。依托县委组织部开办的干部夜校,利用每周工作例会采取集中授课和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政治理论和政策宣讲培训,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政策水平;二是加强群众素质提升。依托各类宣讲活动,定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重点是对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涉农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培训。同时组织“乡绅”“乡贤”“土专家”“田秀才”和各行业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就弘扬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家风村风美德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群众的综合能力素质。
强化干群互动,办好院坝课堂。定期深入农家院坝,有针对性地讲透政策、收集民意、办理实事、增进感情,做到沟通交流时时有,教育培训全覆盖,全方位、零距离服务群众,让广大群众在与干部的交往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扶贫政策、认清发展形势、转变思想观念、树牢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增进情感友谊,形成干群同心谋发展、齐步奔小康的强大合力,使“院坝会”连接上下的纽带、化解矛盾的桥梁、为民服务的阵地、锻炼干部的舞台。
突出技能提升,办好林间课堂。一是请技术专家当老师。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主动联系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及相关专业企业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实地培训指导,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培养“本土专家”,提高农民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实际生产技能,使每个农民都成为“农业科技明白人”。到目前为止,已先后组织开展40期专题培训班,培训人数约500余人次。组织专家先后15次30余人次进村为宝兴外郎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为光明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二是走出去,把村民培训成专家,积极构建一支服务本村、长效帮扶的技术人才队伍。在请进技术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定期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学习交流、拓宽视野。通过选拔本村优秀村民外出学习藤椒、桑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对经济作物藤椒、桑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18年已组织了20批共200人次到成都等地学习交流,为光明村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持;三是用起来,产业基地稳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标杆,本土技术员是农民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去年通过建立“藤椒园”520亩,“林麝饲料林”180亩,套种经济林木500余株,大豆500余亩,菊花50余亩。让农民群众真正看到农业新技术的效果,通过理论培训加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联动培训,从根本上避免“说教式”“理论化”培训,有效促进光明村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产业基地示范点建设户均创收6500余元,涉及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人均增收900余元的壮举,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型。(宝兴县脱贫攻坚办供稿)